校党字﹝2018﹞104号
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和办学规模不断发展,现有后勤管理体制、运行机制、技术手段、服务效率,与师生对美好生活需求己不相适应。为进一步规划理顺后勤体制机制,按照校综合改革文件精神和相关要求,提出如下改革方案。
一、改革目标
以办好师生满意后勤为目标,按照“减少层级、多重监管、控制成本、提质增效”的原则,精简后勤机构,整合后勤职能,营造后勤文化,强化风险防控,确保安全稳定,建立“市场提供服务、学校自主选择、多方依法监管”的后勤体系。
1.理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。实行归口管理、减少层级、快捷高效、监督有力的服务机制。建立结构合理、比例适当的后勤保障队伍,探索多劳多得、优绩优酬的人事分配制度。
2.逐步实施二级成本核算。实施资源有偿使用,建立成本分担机制。逐步将水电能源费用、教学办公用房预先核定给二级单位,按需使用,达到资源有效节约节支。
3.开展校企合作。适当开放后勤服务市场,择优引进社会企业,形成统一开放、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。在合同能源管理等方面开展校企合作,减少学校投入,完善后勤服务设施与功能。
4.创建智慧后勤。在智慧校园基础上,建立方便快捷的后勤信息化服务平台。
二、改革措施
1.改进管理体制
整合原后勤管理处、后勤服务集团框架机构,按照“保障公益化、服务专业化、经营市场化”的原则,根据职能需要设置科级机构(见附件),履行后勤管理与服务职能。
深化后勤干部队伍建设。加大后勤干部在全校范围内轮岗交流力度,培养一批政治可靠、业务精良、善管理、优服务的后勤管理队伍。
2.改进运行机制
推动学校由自办后勤为主,向服务外包、服务监管为主转变。探索以竞争方式引入社会优质资源,参与学校物业管理、水电维修、校园绿化等后勤服务,实行契约管理。
持续加大宿舍、食堂、水电暖等基本建设投入,改善服务保障条件。逐步完善水电计量设施设备,按照“分类定额、超额收费”的原则,大力推进管理节能、技术节能工作,有效降低办学成本,减少资源浪费,提高使用效率。
加强后勤财务预决算管理,强化风险防控,保障后勤资金安全、规范运行。对后勤财务实行“统一领导、集中管理、会计委派”的管理模式。后勤所需各类专项经费纳入学校财务预算,集中管理。
在智慧校园基础上,充分运用移动终端,结合微信公众号、手机APP等现代技术,将分散管理、服务职能整合到后勤信息化服务平台,畅通信息沟通、处理、反馈渠道。
3.改进人事分配办法
对编制内和人事代理员工,设定岗位,绩效考核。对非事业编制其他职工,通过多种形式安置转化,逐步实现依法依规用工。
后勤服务中心属于学校的教辅单位,不再是原来的A方、B方关系,也不再是原来的企业运营模式。在分配制度上,职工工资福利由学校统一核定。
构建岗位分类管理体系,形成“统一领导、分类管理、绩效导向、效率优先”的薪金分配办法,向责任重大和苦累脏险一线倾斜,与岗位职责、工作业绩、实际贡献紧密挂钩,多劳多得、优绩优酬,稳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。
探索建筑楼宇、功能区域、工程项目、服务监督包干及责任追究制度,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,逐步做到淡化身份、因岗择人、以岗定薪,有效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。
4.改进监管机制
健全监督检查组织机构。强化后勤质量监督管理职能,构建专业化监督检查队伍。建立后勤、师生、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的监督联动机制。
一是学校、中心、科室三级监控体系,严格内部监督。
二是发挥校内民主监督作用,建立以教师、学生、离退休职工等为主体的后勤服务监督机构,支持校工会、学生会、学生社团等参与后勤事务管理,强化行风评议与建设。
三是配合市场监管机构,积极与安监局、食药局、质监局、卫计委、电业局、自来水公司、热力公司等单位结合,定期开展专业检查,消除隐患,确保安全。
三、保障措施
1.组织保障。加强后勤基层组织建设,发挥党组织在后勤事业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。
2.经费支持。投入必要的资金,推进能源管理涉及的水电暖等基础设施改造和智慧后勤建设。